现在的孩子出生后,就开始按照国家免疫计划,接受各类疫苗的接种,来预防各种各样的疾病。
于是,家长们只知道,定期给孩子打预防针,可以防止孩子日后染病,从而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。
而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,家长们却少有关注,总觉的“小孩子能有什么心理问题”,在加上家长们对孩子心理发育特点不了解,不能及时发现问题,往往就会疏忽对孩子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。
但是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,如果不加以重视,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一、1岁以上的宝宝仍旧爱吮吸手指
1岁以内,婴儿时期的宝宝吸吮自己的手指头很常见,属于正常现象。
但随着大脑发育的完善,多数宝宝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,但是较大的宝宝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。
如果家长对宝宝的这种行为不予以重视,一是,可能会影响宝宝身体发展(手指头粗短变形,指甲变短损坏,并发肠寄生虫病及慢性肠胃炎,营养不良等);
二是,影响宝宝性格发展(注意力涣散、精神萎靡、学习能力下降、记忆力减退,个别出现焦虑症、强迫症、恐怖症等)。
二、宝宝常常从睡眠中惊醒
熟睡中的宝宝会突然惊醒,放声大哭或大呼小叫,持续几分钟后继续睡,个别的孩子会同时伴有夜游的情况。
宝宝这种表现,可能就是心理因素的影响,如焦虑、压抑、紧张不安等,因此家长要引起重视。
三、3岁以上的宝宝过度依赖家长
一般来说,2岁以下的宝宝依恋家人一般是比较正常的,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适应与大人的分离。
如果3岁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赖父母或家人,就要警惕孩子出现心理问题。
比如,时刻赖在家长身上,即使是玩最感兴趣的玩具,也一定要某一位家长陪同等。
四、退缩行为
有些孩子显得孤僻、不合群,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,经常独坐一处,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,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,不与人讲话,也不回答老师提问。
退缩行为一般在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时出现,心理学表明这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,担心自己在同伴、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。
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,父母一定要根据专业指导,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,适应外界环境。
五、厌食和偏食
有些孩子长期食欲不佳,或是严重的挑食和偏食,这样的孩子通常身体瘦弱,易感冒、腹泻,且营养不良。
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厌食主要是疾病和身体原因导致,其实心理也是导致小儿厌食的三大因素之一。
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,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、焦虑、压抑,睡眠不足或疲劳,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,也会使小儿产生厌食心理。
因此除了带孩子做全面检查,治疗身体疾病之外,还要注意干预孩子的心理。
六、撞头、打滚等自虐行为
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,就会出现撞头的自虐行为,比如跪地磕头就是撞墙。
此外,常见的自虐动作还有摇头、打头、打滚、捏自己、抓头发、扯耳朵等。
自虐其实是孩子有诉求的一种表达,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。
家长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并进行矫治,并带到专业机构进行相关诊治。
七、过度恐惧
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,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,比如害怕天黑,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,或是有“上学恐惧症”等。
随着接触的事物、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,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。
能否及时克服恐惧,全靠孩子能从父母身边得到怎样的帮助。